课程回顾
2022年春季学期,两周的线下课程之后,依照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我院师生转入网课教学模式。长达数月的封控生活,师生相隔于网络的两端,教与学经历着诸多挑战。如何使得网课不惘然,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
艺术与传媒学院广告系的彭晓芸老师认为,网课对师生的密切交流确实有一定的限制,但网课也有独特的优势,既然处于网课的模式之中,不如想想办法让网课的在线属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彭老师采取了远程连线的方式,将教学空间延展到更为开阔的天地,适时地邀请业界大咖参与学生们的课堂。
5月15日公共关系综合实践课的课上,彭晓芸老师便邀请了导演兼制片人郑婉姗女士与同学们连线互动,以口语传播教学环节的视频作业为例,请郑老师点评同学的作业,为学生们辨析了镜头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差异,手把手教给学生们使用镜头语言、制作视频作品的实用技巧和建议。
郑婉姗简介
课堂截图
01
文字语言的魅力
从文艺学硕士到影视编导、电影制片人,郑婉姗的职业经历相当丰富,对于文字和影像,她有着双重体验,也因此,对文字和视频的切换技巧有深厚的实战积累。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作品,他们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本质原因都是因为它有高质量的内容,没有文字的基础,就算有再华丽的技术也只能建成虚假的空中阁楼。而想要创作出这样的内容,郑婉姗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永远不要忽视文字的力量。
郑老师说:“大学期间,我喜欢看很多杂书,有些书当时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看的书多了,量变到质变,你想表达的内容就丰富了。”郑老师笑称,现在要招聘到文字功底扎实的人才,并不容易,大家喜欢看视频,但也别忘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世界观,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是影像叙事很重要的一个基点。
02
如何转化镜头语言
而本次彭晓芸老师邀请郑婉姗制片人连线课堂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同学们对于镜头语言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彭老师介绍,广告专业的学生对视频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视频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差异,很多同学还未能切换自如,时有把文字语言当视频语言照搬的问题。
以同学拍的《封校生活》为例,郑婉姗老师立刻敏锐地指出了这个视频中最严重的问题——视角混乱。《封校生活》的文稿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拍摄成视频之前,必须先做好剧本改编的功夫。
有镜头感的文字并不是直接就能转化为镜头语言的。《封校生活》这个视频和原文稿一样,也是采用了“我”作为叙述主体,摄影机充当了“我”的眼睛,画外旁白是“我”的声音,通过我的“眼睛”和“声音”把画面信息传达给观众。只不过,在镜头视角的表现上,在没有切换视角的铺垫时,“我”也入画了,这不仅会削弱镜头语言的表现力,也可能会让观众感觉有点混乱。
郑婉姗老师还对这一层面的知识进行了延展:“文字和电影是两个东西,有时候我们为了电影能够更好地呈现,需要将文字改成剧本,去为画面服务。”所以剧本是文稿与电影的中间介质,很多书籍影视化也都需要邀请专业的编剧来写剧本。
其次,郑婉姗老师提到了视频中的另一个问题:“内容相对拥挤,自始至终都是旁白,这让观看者很容易被声音吸引而忽略了画面内容,我们有个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叫做留白。如何去表现母亲的手粗糙,如何去表现母亲头发花白不仅可以靠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表现,还可以让镜头留白去给大家有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这一点也让同学们深受启发,“此时无声胜有声”,将这样的表现手法用到位,可以给观看者带来更大的触动。这也提醒同学们,你不光要会发现,还要学会展现。
最后郑婉姗老师也给了我们努力方向的建议:“这个视频里用了很多抖音的热梗,如果只是做搞笑视频的话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拍更有质感的内容,其实有点不太合适。”老师提出了非常有发展性的建议,如果我们想要往这方面发展,还需要去学习更多专业性的知识,而不是只拘泥于做搞笑视频。
03
结语
郑婉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方位全面的思考,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转化镜头语言的几个要点,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得大家对自己的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连线结束时,彭晓芸老师对郑婉姗导演给同学们带来的专业指导表示感谢。彭老师说,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互动,改变网课的生态,刺激同学们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
文字:学生记者 胡莹怡
校对:高梦雪
审核:彭晓芸 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