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

发布者:葛孟玲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22

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崇明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一专一品”的办学特色,尤其在崇明在地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产教融合、非遗文化创新、可持续设计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不仅深化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还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产教融合引领项目

环境设计专业成功获得两项上海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其中,《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驱动崇明节展品牌建设》项目通过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助力崇明节展品牌的打造与推广,将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地方节展活动相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崇明节展注入了创新活力。另一项目《崇明非遗文化创新工作室》则聚焦于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通过设计实践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崇明非遗文化工作室与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

为深化崇明在地研究,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了崇明非遗文化工作室和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创客角、电子白板一体机、触摸大屏、可拼合桌椅、多媒体中控系统、高清直录播模块和智能教学互动系统等,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验室主要服务于重点建设课程和特色创新课程,如《创新课题设计》、《改造与更新设计》等,这些课程注重小组协同创新、快速模型制作和测试评估,实验室的设施能够充分满足这些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创新的优质平台。

图1:崇明非遗文化创新工作室

课题深化与成果转化

《以艺术设计教学驱动崇明“科艺”节展品牌建设》课题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项目成果的转化。通过将艺术设计教学与崇明节展品牌建设相结合,课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还为崇明节展注入了创新元素,推动了地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课题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体现了环境设计专业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活动:植物色彩研究教学实践

2024年10月28日,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在崇明校区13号楼108实验室开展了“植物色彩研究”教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木棉花开”手工社创始人、崇明土布非遗传承人宋荣耀女士进行现场指导。宋荣耀女士详细介绍了植物印染的历史、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非遗文化知识。活动以植物色彩为中心,分为校园植物色彩提取与浸染两大板块,由23级环境设计两个班的同学参与。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亲手操作,深入了解了植物印染的技术与方法,体验了从植物色彩提取到布料浸染的全过程。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传统工艺技能,还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崇明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教学理念的体现

此次“植物色彩研究”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与传统。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环境设计专业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真实项目的机会,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环境设计专业将继续深化崇明在地研究,依托非遗文化工作室和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推动更多创新项目的落地与实施。通过产教融合、非遗文化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的有机结合,本专业将进一步发挥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