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

发布者:葛孟玲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3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课程:

图形图像设计基础、数字媒体影像基础、摄影与摄像、设计基础、图形语言、设计文案

2)专业核心课程:

字体与版式设计、数字插画设计、市场调研与分析、文化符号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广告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展示与陈列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影像表达设计

3)实践环节课程:

视觉思维与设计考察、新媒体艺术设计、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信息专题设计、交互媒体设计、包装专题设计、品牌传播与视觉设计


课程具体介绍:

1.《图形图像设计基础》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Adobe illustrator Adobe 公司出品的一款矢量图形软件,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书籍排版、图标设计、VI 设计、专业插画、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多媒体图像处理等领域。作为最著名的矢量图形软件,成为设计师的必备软件之一。本套课程学习内容包括:illustrator 基础入门和设计概念、常用工具介绍及基本运用练习,主题设计实战。主要任务如下:常用工具介绍及基本运用练习;常用工具介绍及基本运用练习;扩展功能介绍及使用;图片的调整练习案例;海报完整案列。学完本套课程后,同学可以掌握制作一般海报的工具使用,为之后其他的数媒课程打下良好的软件基础。

2.《设计基础》是专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设置艺术设计类学科中一门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课。它以三大构成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构成的重要性,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以及视觉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这不仅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现代构成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熟练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进而丰富其艺术表现手法。同时,本课程还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式,旨在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的设计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3.《设计文案》旨在介绍和讲析西方乃至世界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作品之美与艺术作品之美,以此提升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与文案写作能力。课程以历史时代脉络为主线,讲解世界设计史上各个时代与风格的优秀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世界设计史和美术史从诞生、兴起、发展、变化等一系列的历史过程,欣赏每个阶段经典的设计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与创意思路。文案写作是在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分析判断设计作品能力的课程训练。有效加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表述能力和传达能力。为之后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4.《字体与版式设计》是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将对中、西文字体设计以及文字编排设计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美观、高效地完成文字设计与编排工作。学生将了解文字的发展历史、文字结构、文本造型、网格系统等专业知识,掌握中、西文字体创意设计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文字的编排设计。

5.《数字插画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基础造型和数字绘画的能力,包括对数字绘画使用的绘画软件,绘画技巧,绘画思维做一个基本的铺垫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和绘画的技法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对之后的课程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6. 基于设计视角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课程融合了艺术设计、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营销学、 品牌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综合运用。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市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应用 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与想象力,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营 销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7.《文化符号设计》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与当前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人文修养,具有开拓性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此专业培养定位,通过本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符号形成的各种条件,学会从艺术人文的高度重新看待视觉传达中的艺术现象与文化观念,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创意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符号理解力与艺术形式表达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符号学理论常识以及文化符号的设计知识与方法,学会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理解视觉语言的形式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于本民族特点和国家历史的个人文化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艺术实践奠定坚实的艺术人文基础。

8.《信息可视化设计》即 Information Design 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设计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手绘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这门课程在扩展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以及加强综合设计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从定性信息到定量数据的转化,以及从展示性到探索性可视化的全过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与设计表达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将提升理论识、设计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9.《广告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品牌建设、产品推广的重要渠道。掌握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技能意味着能够紧跟市场趋势,满足企业和组织在数字化时代对传播与营销的要求。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的概念及根据学生从前期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认知升级,将分别从基础认知、受众分析、吸引力提升策略、传播策略、变现策略、专业内容生产、长线策略几个方向出发,教授学生方法与技巧,介绍通过案例拆解和运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新媒体策划与制作的思维和实践的主要方法。

10.《动态图形设计》旨在学习 C4D 软件基础操作并与 AE 动画相结合,增加一种视觉表现形式,突破二维空间视觉表达的极限。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都要求设计师具备 C4D 软件的能力,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课程的设置面向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涉及的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熟悉软件界面、操作逻辑,以及常用工具命令的使用,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由于 C4D 应用广泛,在广告、电影、工业设计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为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11.《展示与陈列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并行,如建筑学、空间设计、材料学、人类学、心理学和营销学等。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展示与陈列设计的研究和探索,拓展数字媒体时代下作为数字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眼界与素养。本课程的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创新思维来看待展示与陈列设计的发展。学生将学习如何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创意和实际的展示和陈列,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展示与陈列的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等因素。

12.《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作为综合性课程,商业品牌设计的目标是综合运用 LOGO 设计、IP 形象设计、VI 系统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线下物料设计等内容去贯彻商业策略,实现商业价值。因此本课程主要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要求之下,策略性地去实施设计,促进商业活动发展。本课程是指导实践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13.《影像表达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摄影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制作能力。课程内容涵盖摄影构图、色彩与光影运用、视觉主次表达、人物动态拍摄、设备使用、视频剪辑与后期合成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学生将掌握数字影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本课程不仅注重技术层面的教学,还强调创意表达和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学生将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提升对影像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摄影、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结合了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影像设计工具和技术,适应行业需求。

14.《视觉思维与设计考察》是一门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实践课程,课程主要教授设计思维的的基本方法和创意概念产生,帮助学生从设计思维工具的运用培养的创意到创新的能力和方法。它既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可以面向对设计、对艺术创新活动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学习的通识课程。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设计的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设计思维激发创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创新落地的流程、工具和方法论,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掌握是本课程的首要目标。

15.《交互媒体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专注于探索数字时代下的媒体交互设计原理与实践。本课程将理论讲授与项目实操紧密结合,不仅深入剖析交互设计的流程、方法、工具以及用户体验要素,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合作能力。通过学习前沿技术,学生将掌握如何运用设计理论与软件技术,构思并创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用户界面与交互产品。此外,课程还将引导学生掌握交互设计的创作思路,提升其用户分析能力、设计实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学生将完成并展示一系列高保真的交互设计作品,为未来在交互设计领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16.《包装专题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对包装视觉要素设计、包装材料与工艺应用、品牌包装创意表现以及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包装设计流程,建立包装设计的系统观念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独立包装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包装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都能达到质的飞跃,完成相关领域业务需求的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