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将艺术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艺术创作、情感表达等形式,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认知。定期举办微视频征集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心理成长路径,为全院师生及更广泛的学校群体搭建一个独特的心理支持平台。借助绘画、陶艺、手工、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助力学生深度探索内心,将难以言传的情感与经历具象化,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推动心理康复进程,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调适技能。
以艺术作为核心纽带,融合学院在传媒领域的专业教学理念和前沿心理治疗技术。严格遵循 “体验-表达-反思-成长”的科学流程。首先,积极引导参与者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体验环节,在沉浸式的创作过程中,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组织小组分享交流活动,在专业教师的精准引导下,帮助参与者深入反思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起伏与内心变化。最终,实现参与者在心理层面的实质性成长与积极转变。
作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校,学院拥有丰富的国际交流资源与多元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跨文化艺术疗愈实践。引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与心理治疗理念,如东方禅意艺术疗愈、西方艺术表达疗法等,组织跨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促进参与者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好地探索内心世界,提升文化包容与理解能力,为艺术疗愈赋予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与内涵。
此外,将艺术疗愈实践与学院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将艺术疗愈课程纳入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艺术疗愈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实际运营与服务,如协助开展课程教学、参与案例分析、进行宣传推广等,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同时,利用AI技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技术支撑。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全方位支持、早期干预和个性化关怀。首先,在全覆盖性的学生心理普测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迅速检测出学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信号,及时预警,向学校心理咨询师或监护人发送风险提示。第二,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全天候即时支持,比如提供匿名心理咨询,推荐情绪调节练习,有效缓解短期焦虑。第三,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方案,根据学生心理测评结果,推送定制化的心理教育资源,如针对考试焦虑的课程。第四,打破求助障碍,AI工具的匿名性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被标签化"的恐惧,尤其适合敏感群体。第五,VR+AI 疗法可以提供虚拟场景,有效暴露问题。总之, AI 可以充当"心理健康雷达"和"第一响应者",辅助实现更广覆盖面和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全面提升艺传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辐射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