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活动回顾丨周浦镇闲置社区空间研究

发布者:葛孟玲发布时间:2025-05-07浏览次数:19


11月8日,环境设计系企业导师单迪与环艺系教师黄忠、庄建波、廖丹丹、张翔四位教师联合带领环境设计大四部分班级同学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周浦镇闲置社区空间研究——以“仁恒派”党群空间为例》,深度探讨社区营造背景下,今天的社区空间应该如何打造、如何使用全新视角探寻更新颖、更有实质内容的共创空间。

图一项目基地情况介绍

由企业导师单迪以仁恒派国际租赁社区的基地介绍作为导入,通过对区位(项目基地位于16号线周浦东站、距离迪士尼驾车9公里、距离镇政府驾车4公里)、房型(50-128平方米)、租金(3300-8000元)、居住主体(以25-45岁为主要居住对象)基础信息的市场剖析,经企业导师引导,与会师生运用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共同收集周边配套企业、地块使用情况、周边潜在租客等信息情报挖掘工作,为后续项目策划和设计奠定基础。

图二企业导师介绍项目基地情况

图三企业导师分享设计逻辑与工作思路

图四社区营造的模式研究

图五工作周期与成果要求

在下午的精彩分享之后,师生分组共同参与调研数据表的完善与建设,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路下,全体师生经历头脑风暴、成果分享、点评与总结的四个步骤推进调研工作,最终产出教学调研成果。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紧扣调研目标设定各组的问卷内容,确保问卷的实操性强、目标准确,同学们对这样具有目标导向强、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度,也为日后开展同类型教学实践课程积累了经验。

图六调研逻辑之设计师思维与运营需求

图七师生分组调研讨论工作

图八“设身处地”的调研逻辑论证

图九师生分组调研讨论工作

图十师生分组调研讨论工作

图十一小组工作笔记之一



【学生反馈】



黄忠老师和单迪老师,带领我们以周浦镇“仁恒派”青年社区闲置空间项目出发,利用头脑风暴的讨论形式对项目进行调研活动,充分的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线下讨论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周浦项目的积极性。开拓了我们的思维限制,还让我们对于社区内部活动的想法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带领我们对于思考的另一种唯独,我们在其中受益匪浅。

——张子宇

在参加关于”周浦镇闲置社区空间研究”的实践课后,我深刻感受到社区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塑。与不同想法的参与者交流,我意识到每个人对社区的期望和需求都各具特色,这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在与同学及老师的讨论中,大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例如利用绿色空间提升居住环境,增设公共设施以促进邻里互动,增加一些节日活动等。这些建议不仅关注环境美化,更强调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参与感。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改造过程中,倾听居民的声音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找到最适合社区发展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这次实践课让我受益良多,我明白社区改造应当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与创新思维。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能够创建一个更宜居、更富活力的社区环境。

——洪羽

在这次实践课中,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师与客户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老师的分享与引导,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思维的碰撞让我受益匪浅。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还能增强信任感,使合作更加顺利。

老师强调,明确的问题引导和积极的反馈是沟通的关键。我们模拟了不同场景下的对话,体验了如何通过提问、倾听和总结,确保双方达成共识。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也能降低后期修改的成本。

课堂上老师们还提到了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了沟通不畅带来的困扰和误解,让我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总体而言,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设计工作充满信心。通过更好地与客户交流,我们能够创造出更符合其期望的优质作品。

——辛天泽


撰写:张翔、黄忠

排版:罗靖雯

图片:单迪

通讯员:张翔

审核:魏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