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系顺利开展“植物色彩研究”教学实践活动
环境设计系顺利开展
“植物色彩研究”
教学实践活动
为迎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成立20周年,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邀请“木棉花开”手工社创始人、崇明土布非遗传承人宋荣耀女士进行现场指导,介绍植物印染的历史、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于10月28日在崇明校区13号楼108实验室展开“植物色彩研究”教学实践活动,由专职教师廖丹丹、信璟、吉径瑶、张翔、黄蕊玉共同主持。本次活动以植物色彩为中心,探讨校园中植物色彩提取与浸染两大板块内容,由23级环境设计两个班同学参与。同学在此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颇多,体现了我校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与传统,为日后开展教学实践相关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前期收集
1
教学过程
More
实践作品
实践感悟
在扎染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扎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扎染的起源,它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扎染不仅仅是一种染色方法,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我开始对其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环境设计23-1班李之茵
我们相聚于教室,倾听着老师的讲解,了解到植物染色,是一种古老而环保的染色技术。它利用天然植物中的色素,通过特定的工艺,将色素提取出来,再应用到纺织品上,使其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这种染色方法不仅环保,而且色彩自然、柔和,具有独特的韵味。常见的植物染料有蓝靛、茜草、红花等,它们分别可以染出蓝色、红色和黄色等颜色。植物染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色彩世界,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环境设计23-1班陆欣妍
等待的过程总是让人兴奋又忐忑,当解开扎绳的那一刻,一幅幅精美的扎染作品展现在眼前,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蕴含着创造者的情感和故事。苏木与艾草的完美融合,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次实践课让我认识到,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蕴藏着无限可能,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植物扎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它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慢下来,感受自然的力量,以及与之共存的重要性。
——环境设计23-1杨舒媛
外出采树叶时,午后的阳光像轻柔的丝带轻抚大地,将浓浓的暖意洒向人间。那温润的光芒,是太阳热情的拥抱,赐予每个生命圣洁的力量。我们一行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太阳为大地披上缕缕霞光,林荫下的小鸟在清脆的歌唱,树叶上晶莹的露珠熠熠发光。采树叶之余,我们呼吸着大地的芬芳,领略着大自然的风光。因是学校中没有的风景,我们更加珍惜这段外出的时光,欣赏着不同的风景。
——环境设计23-2李雨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本次活动我们收获颇丰。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绿植的知识,还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活力,也激发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设计23-2陈宇轩
撰文:张翔廖丹丹
摄影:环境设计23级师生
排版:应无忧陈祺
审核:魏韵佳